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5:33 点击次数:86
1968年,在国家的提倡号召下,大批知识分子奔赴乡下,选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为祖国的生产发展披肝沥胆。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,大批青年获得了回城的机会。
大批知识分子选择回城,继续接受教育,学习文化知识,继体力劳动后接着以脑力劳动继续建设祖国,但这其中也有大批青年永远的扎根农村,和他们建设过的土地惺惺相惜,刘艳杰便是其中一员。
毅然决然下乡劳动
出生哈尔滨的姑娘刘艳杰自小身材矮小,母亲怕她遭遇欺负,所以她上学的年纪较同龄人便大了许多,直到19岁才初中毕业,当时正好碰上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浪潮。
刘艳杰看到家里还有四个妹妹要养,父亲一个月工资只有50来块,一个人养家着实吃力,自己年纪不小了,再上学还需要一大笔花销,刘艳杰思来想去,决定下乡,减轻家里人口压力。
当时下乡的风气正盛,刘艳杰向母亲说出了自己要下乡的想法,母亲想都没想直接拒绝,其实这也不难理解,作为母亲,哪里舍得自己的女儿受风吹日晒的苦。
可刘艳杰心意已决,跟家里人执拗了好几天,终于家里人在无可奈何下只好答应了她,1968年,刘艳杰随着下乡的队伍去到了鹤岗普阳农场。
到达农场后,刘艳杰又因为身材矮小的原因,被分到了炊事班,这本来算是一份美差,不用出去劳动,只需要做做饭,比起其他人的活轻松得多,但对刘艳杰来说却是一种煎熬。
一来她本身就不喜欢做饭,二来对着些锅碗瓢盆实在是无聊的很,刘艳杰一开始是闷闷不乐的,但刘艳杰不是个服输的性子,虽然她不喜欢手头工作,但是她的责任感不允许她懈怠,所以炊事班的工作她干的也很卖力。
但队伍中总有害群之马,和她一起分到炊事班的几个大姐却总是喜欢工作时间磨洋工,能偷懒就偷懒,这对于刘艳杰来说难以容忍,生产队的大会上刘艳杰直接说出了那几个人的问题。
好在那个年代的人秉性纯良,认为批评是一种鞭策,并不认为是在给自己穿小鞋之类的报复举动,那几位大姐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往后的工作中几人相处的反倒融洽。
刘艳杰虽然没有懈怠眼前工作,但始终在找机会到生产队上去,1971年,刘艳杰主动打了申请,调到生产队工作,这几年刘艳杰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,所以这一次生产队便直接准许了刘艳杰的请求。
加入生产队的刘艳杰工作能力也十分突出,踏实肯干,做事勇往直前的性子很受大家喜欢,久而久之刘艳杰也就被这里的人熟知了,随着能干的名声传出去,姻缘也随之而来。
二、兜兜转转觅得良人
1973年,和刘艳杰同在一起的陈姐找到了她,陈姐这人也是个直性子,见面第一句话便直接了当的问了刘艳杰还回城里吗?刘艳杰虽然被问得稀里糊涂,但也直接表示:“家里人多,出来就不回去了。”
陈姐一听,当即笑开花,拉着刘艳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,原来这陈姐是想当红娘,陈姐跟刘艳杰介绍了男方叫陈建华,父母都是转业的干部,家里也是五个孩子,给刘艳杰介绍的陈建华是家中行二。
陈姐对陈建华的信息介绍的也详细,人好个高还能干,但本身也有点小缺憾,因为小时候发烧,当地医生打退烧药时由于行医经验不足,操作不当,陈建华留下了后遗症,变成了哑巴。
刘艳杰听完陈姐的介绍,考虑了一下拒绝了,倒也不是因为陈建华的缺憾,而是当时正值农忙秋收之际,刘艳杰作为队里骨干,自然没有心思想儿女情长,一心都扑在粮食的收成上。
陈姐的提议也就被搁置了,后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,刘艳杰也相过几个对象,但在那个“出门基本靠走,传信基本靠吼”的年代,由于相隔较远,生产任务又忙,缺少交流,感情也就无疾而终了。
另一边的陈建华情况也不容乐观,别人介绍了一个腿脚有残疾的姑娘给他,他没同意,后来又介绍了个正常的,但这姑娘要求每月给她姐姐一笔生活费,二人也谈崩了。
要说缘分天注定,这话不假,五年过去,两个人也就蹉跎成了大龄青年,陈姐再次找到刘艳杰将陈建华提上了日程,刘艳杰这次没有拒绝,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答应了。
1976年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回城,刘艳杰趁机会回了趟哈尔滨,将陈建华的事说给了父母,母亲又是第一个不同意,刘艳杰便想办法说服母亲。
她说自己年纪大了高考肯定是不行了,而且身材样貌又一般,能找一个知冷知热的人就不错了,又接着把陈建华一顿夸,说他能干体贴,母亲无奈之下也只好同意。
1976年10月,刘艳杰和陈建华正式登记结为夫妇,“兜兜转转还是你”,夫妻二人也十分默契,互相体恤,共同为自己的小家努力着。
三、相濡以沫到白头
刘艳杰和陈建华婚后,虽然比不起自由恋爱的轰轰烈烈,但却是心思沉淀后的细水长流,婚后第二年,刘艳杰便怀孕了,孕期想吃罐头,陈建华二话没说就去找,当时生活拮据,他特地为了妻子赊了一回账。
看着刘艳杰吃的开心,陈建华心里也开心,不久后女儿出生,一家人生活的更加其乐融融。由于陈建华不会说话,刘艳杰更多的承担了对外的工作,陈建华自然而然是顾着家里,两人没有一丝怨言。
虽然这样相濡以沫的婚姻着实已是美满,但对于性格活泼的刘艳杰来说也有不足之处,平日里陈建华对她对孩子自然是好,可是二人却无法交流,只能靠比划,久而久之,刘艳杰心里有一丝落寞。
其实她也和生产队一起的几个朋友抱怨过,朋友还给她支招,叫她别只是比划,平时多对着陈建华说话,说不准练着练着就会了。刘艳杰倒也试了,最终效果不佳。
直到今天,夫妻二人已经相伴三十余年,感情依旧深厚,曾经插队的朋友也问过刘艳杰有没有想过回去,刘艳杰也如是说了想法,当时倒也有回城的办法,但是得离开丈夫。
要么真离婚,彻底回城,要么假离婚,还是保持联系,可刘艳杰想了想,与其如此倒不如彻底留下,夫妻二人感情好又能干,日子一定不会差。
不过刘艳杰虽然没了这个想法,但对于孩子她也是希望她们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,1980年时中央早已下达指示,明确下乡运动结束,也出台了相关政策,下乡青年子女的孩子其中一人可落户城里。
最终经过考量,刘艳杰夫妇将上初中的大女儿迁回了城里。现在她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,两个女儿考虑到父母年迈,为了更好的照顾,还在哈尔滨为父母买了一套房,供他们养老。
或许许多人不理解刘艳杰为何嫁给一个哑巴也不回城里过好日子,但事实证明刘艳杰的选择没有错,因为幸福不会骗人。
Powered by 168极速赛车全天在线计划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